随着通胀数据显现回落迹象,市场对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、甚至开启降息的预期显著增强。这股预期暖风拂过全球资本市场,推动风险资产普遍回暖,估值修复成为关键词。投资者自然关心:在这轮由流动性预期改善驱动的行情中,聚焦全球两大重要市场——美股与港股,谁更有可能收获更大的估值修复红利?解开这个问题的答案,需要审视各自市场的估值基础、驱动逻辑以及对利率的敏感度差异。
美股市场,尤其是引领市场的科技巨头们,其估值对利率变动极为敏感。高利率环境下,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上升,对高增长但盈利尚在远期的科技股估值压制尤为明显。当降息预期升温,实际利率下行预期增强,贴现率压力减轻,科技股往往率先迎来显著的估值扩张。同时,美国经济若能在降息支持下实现“软着陆”,企业盈利预期保持稳健甚至上修,则能形成“估值提升+盈利支撑”的戴维斯双击效应。此外,美联储作为全球最重要央行的政策转向,对全球美元流动性及风险偏好都有提振作用,美股通常能享受到首轮流动性外溢的红利。
港股市场同样受益于美联储转向预期,但其估值修复的路径和潜力有其独特性。首先,港股估值(特别是恒生指数)长期处于历史低位区间,估值洼地特征显著。流动性预期的改善,如同为干涸的土壤带来雨水,对低估值资产的提振效果在情绪层面往往更为剧烈。其次,美联储政策转向通常伴随着美元走弱的预期。对于与美元挂钩、但资产以人民币计价为主的港股而言,美元走弱有助于降低国际投资者的汇率对冲成本,提升港股相对吸引力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增长前景是影响港股表现的内核。若美联储转向能与中国稳增长政策发力、经济数据企稳回升形成共振,港股(尤其是对经济周期敏感的价值股、金融地产以及部分前期超跌的科技股)的估值修复空间可能被进一步打开。
然而,比较“谁更受益”并非简单的二元选择,而是取决于多重变量的动态组合。美股估值修复的确定性可能更高,尤其对利率敏感型板块;但其当前整体估值水平相对历史并不算低,限制了修复的绝对空间,且更依赖美国自身经济避免衰退。港股的估值起点低,潜在弹性更大,但其修复的持续性和高度,对内需中国经济的复苏力度和政策效力的依赖性更强。此外,地缘政治因素、中概股审计进展、港股市场流动性结构(如南向资金动向)等特有因素,也会显著影响港股估值修复的进程和节奏。美联储降息预期对港股而言,更多是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分母端(利率)支持,而分子端(企业盈利)的实质性改善仍需中国经济内生动能的验证。
Doo Financial认为,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为全球风险资产营造了更友好的分母环境,美港股均有望从中受益,但各自受益的侧重点和驱动因素存在差异。投资者在布局时,可考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策略:对于美股,重点关注对利率敏感度高的优质成长股(如科技、生物科技)以及可能受益于经济软着陆的板块,同时关注估值合理性;对于港股,其低估值和可能的更大弹性值得关注,可侧重挖掘受益于中国政策支持、经济企稳复苏预期的板块(如可选消费、部分互联网龙头、高股息资产),并密切跟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改善的持续性和南向资金流向。重要的是,投资者应认识到市场预期可能超前或反复,需密切关注后续通胀数据、美联储实际政策路径以及中国经济复苏的实质性信号。分散配置于两个市场,并根据各自驱动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权重,或许是把握这轮估值修复机遇更为平衡的策略。